西湖大學“西谷Ⅱ號”潛水器返回陸地 完成深海探測試驗
宇樹科技的機器人(狗)是在地上跑(爬)的,西湖大學西谷系列仿生魚是在水里自主游動的。近日,這條仿生魚——“西谷Ⅱ號”潛水器返回西湖大學,暫時“停泊”在工學院的庭院中。
“未來,‘這條魚’將在自然勘探、珊瑚礁觀測、生態(tài)修復等一系列涉及生態(tài)保護、資源采集與海底工程的復雜任務中大展身手。”4月11日,西湖大學未來產業(yè)研究中心、工學院特聘研究員范迪夏受訪時表示,“西谷Ⅱ號”將成為深海環(huán)境中理想的多功能平臺,為人類深入探索和利用海底資源提供精準、高效的解決方案。
時間回到兩年前,彼時,在南海,由西湖大學深海技術講席教授崔維成團隊與范迪夏團隊合作打造的“西谷Ⅰ號”完成了深海初征,達成世界范圍內仿生結構驅動潛水器在2000米深度的首次成功實驗。
近日,“西谷Ⅱ號”潛水器下放現場?!?西湖大學供圖)
這次,這個由“90后”和“00后”組成的研發(fā)團隊,帶著新一代潛水器“西谷Ⅱ號”再次出征,并帶回了一份意義非凡的海試成績單——“西谷Ⅱ號”不僅延續(xù)了前輩的深海作業(yè)能力,還在運動能力和復雜任務執(zhí)行上實現了突破,進一步鞏固了其在深海探測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。
范迪夏表示,該潛水器與宇樹機器人同屬于具身機器人概念——具備物理形態(tài),是能夠與環(huán)境進行交互的機器人,“不同的是,它們可以在水下自主或經由遙控操作環(huán)境,完成科學研究、資源勘探、環(huán)境監(jiān)測、搜救與救援等多樣任務”。
“西谷Ⅱ號”與“西谷Ⅰ號”的形態(tài)非常相近,依然是一件全仿生設計的魚型潛水器,效仿對象為有著“魔鬼魚”之名的蝠鲼魚,身體扁平、行動敏捷、重心低不易傾覆。
為了實現更靈活的“可動”,“西谷Ⅱ號”相比前一代也做出了顯著的技術進化。最明顯的調整,要數兩側“魚鰭”,形態(tài)如波浪,貼近自然界魚類鰭形的擺動。
范迪夏解釋道:“這一變革不僅讓‘西谷Ⅱ號’的外觀更加趨于流線型,更符合水下航行的流體力學要求,同時能夠更自然地模仿生物鰭的擺動,從而在水中實現更高效的推進力和更靈活的轉向能力。”
近日,“西谷Ⅱ號”潛水器在深海運動場景?!?西湖大學供圖)
在內部技術方面,“西谷Ⅱ號”對內部系統(tǒng)進行了優(yōu)化提升,包括自適應定高、定深、定向系統(tǒng),這些系統(tǒng)可以實時感知“西谷Ⅱ號”在水下的姿態(tài)和位置,并自動調整其航行狀態(tài),確保其在復雜環(huán)境下始終保持穩(wěn)定、精準的航行。
此外,“西谷Ⅱ號”體外還安裝了不少創(chuàng)新附件,最令人關注的新增功能之一就是“子母魚布放系統(tǒng)”。“西谷Ⅱ號”可攜帶并布放小型機器魚,這些小型機器魚能夠在極為復雜的海底環(huán)境中執(zhí)行任務,并與主潛水器協(xié)同工作,這一設計突破了單體潛水器的作業(yè)局限,拓展了作業(yè)范圍,未來將應用于海底設備集群檢修、礦脈精準勘探等場景。
3月4日晚,該團隊在南海順利完成了下潛及一系列既定的操作任務。
經過海試,“西谷Ⅱ號”成功驗證了其在運動能力上的大幅提升,并且配套附件的概念性和能力驗證也取得了初步成果。這不僅體現其在運動控制和波動鰭設計的優(yōu)化,還包括深海無氧環(huán)境發(fā)電、小型機械魚深海分離與回收、千米級射流機器人機動測試等一系列技術驗證,充分證明了“西谷Ⅱ號”在復雜深海環(huán)境中的多任務協(xié)作能力。
作者注意到“西谷Ⅱ號”潛水器背后,是一支“90后”“00后”的團隊。核心成員里的“老人”,要屬1990年出生的范迪夏和助理研究員、“西谷Ⅱ號”總設計師李偉琨。
范迪夏解釋道:“我們的目標,是可達、可動、可用、好用。”他希望打造出更多的“深海玩具”,讓人類能夠自由觸碰那些未知與神秘,去挖掘這片深海世界中未被發(fā)現的巨大價值。(完)
您可能也感興趣:
為您推薦
中國紅APP正式上線發(fā)布
第十二屆東亞地方政府會議將在山東臨沂召開 促進東亞地區(qū)交流合作
(鄉(xiāng)村行·看振興)山西柳林依托“數商興農”打造鄉(xiāng)村e鎮(zhèn) 電商交易9個月達3.5億元
排行
最近更新
- 西湖大學“西谷Ⅱ號”潛水器返回陸地 完成深海探測試驗
- 2025亞洲羽毛球錦標賽男單1/4決賽:陸光祖勝喬納坦
- 湖南東安科技助力春耕備耕 新農人玩出“新花樣”
- 全球最大“人造太陽”磁體系統(tǒng)“生命線”最大尺寸部件交付
- 安徽懷遠全面啟動春灌工作
- 放棄上千元利息取款投資 民警“攻心苦戰(zhàn)”喚醒騙局里的當事人
- “創(chuàng)·造未來——香港工業(yè)新時代”展覽體現香港工業(yè)轉型發(fā)展
- 西十高鐵西嶺隧道貫通
- 鄂臺同胞“窯州”共話陶藝傳承創(chuàng)新與合作
- 陜西壺口萬畝梨花競相綻放
- 甘肅定西:旱塬蔬菜“借”智“走南闖北”
- 武漢科研人員變花粉為環(huán)保吸附材料與生物塑料
- 山東濰坊:青少年學生舞臺炫“技” 展職教風采
- 比較好的靈活用工平臺
- 南陽第一人民醫(yī)院整外科醫(yī)護風采
- 共律會:一站式服務,減輕債務人還款壓力
- “第三屆GDMoA年度藝術家學術提名展”在廣州開展
- 航拍福建連江“海上牧場”
- 青海海西:雪景映襯“惡魔之眼”艾肯泉清晰輪廓
- 銀發(fā)族追尋“詩與遠方” 旅游英語課受青睞
- 山西柳林:黃土坡披“粉袍” “桃花?!毖妥泶猴L
- 中衛(wèi)南北長灘梨花季啟幕 游客賞花享春光
- 古徽州如何以“共棲代碼”助力鄉(xiāng)村振興
- 菏澤牡丹穿越古今玩“跨界” 展現“七十二變”
- 實現66千伏電網互聯互帶 “中國最冷小鎮(zhèn)”單電源供電成為歷史
- 安徽五河稻蝦開捕迎豐收
- 科研團隊發(fā)現黑珊瑚化石新種 填補演化史上關鍵空白
- 2025小紅書文旅峰會在武夷山舉辦
- “山海交響 世遺聯動”福建文旅推介活動在南平舉辦
- 千億市場新機遇,人參產業(yè)黃金賽道:廣東天葆堂,承接功能性...